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风采人物 → 推动科技进步是科学家的使命和任务
 
推动科技进步是科学家的使命和任务

 

日期:2006年9月15日 作者:本刊记者 王景 人气:

查看: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访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合资深计算机科学家代表团团长张晓东教授

    “今天,不通过国际交流就很难确定科学前沿,因为前沿可能在任何时刻出现在世界的任何地方。我们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追踪前沿所在,但这绝非易事。”

    “在寻找前沿的同时,我们也在关注科技领袖。科技领袖是那些视野在科技前沿的人。他们不仅能行之有效地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发现问题,能带头推动前沿的发展,这就是我们要寻找的顶尖科技人才。”

    这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讲座教授、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主任张晓东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的。张晓东于1982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1989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计算机体系结构、高性能计算和分布式计算技术研究,主持研究的部分成果已经或正在被应用到商业和开放系统软件中,大大地提高了计算机系统中几个关键技术的效率。近几年来又积极开展互联网及其它最新的分布式技术方面的研究。他还是来自大陆的中国人最先进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担任学科项目主任的学者之一。

    今年5月20日到6月3日,张晓东教授率领美国各大院系的领导和首席科学家一行十四人来华访问,并在北京举行了“中美首届计算机科学高峰论坛”。在华访问期间,他接受了《科学中国人》记者的专访。

    国际交流与合作是美国NSF的一个重要使命

    记者:我们了解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深计算机科学家代表团日前来华对国内各高校及科研机构进行访问。作为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权威之一,您又曾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担任过重要职务,请您谈谈此行的主要活动安排及意义所在。

    张晓东:我和美国离散数学与计算机理论研究中心主任Fred Roberts博士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委托带团过来访问,NSF对这次访问非常重视。主管计算机科学的副会长Peter Freeman博士和计算机网络系统部主任赵伟教授都亲自参与了组织工作,并随团访问。

    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这个拥有着庞大的消费者市场和劳动力资源的国家,不仅向全世界输送着丰富的劳动密集型商品,也开始出口高技术产品,并涌现出大量的杰出人才。

    与此同时,在诸如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李嘉诚基金会等政府与民间机构的资助下,中国上千所高等院校的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也迅速地发展。中国巨大的研发潜力吸引了美国最大、最著名的计算机硬软件公司。微软、英特尔等各大公司竞相在中国设立了他们在亚洲的研发机构。我们在微软设在北京的亚洲研究中心和IBM在北京的研究所访问时,看到了很多研发成果,以及这些研究机构在美国不可取代的低成本和高效率。中国蕴藏着一股非常大的势力。这种腾飞的势力又直接影响到美国以及全世界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中国现代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的研究在中国得到了强有力的投资,许多重大研究计划正在积极展开。

    然而,美国许多研究机构的教授和科研人员对中国各高校和研究中心的发展变化却知之甚少,缺乏具体而深刻的了解。代表团此次访问中国旨在为中美计算机科学研究院系领导之间建立起对话的桥梁,让他们得以共同探讨中国信息技术研究的关键领域,认识中国信息技术研究当今的趋势和未来方向,为将来的合作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代表团与中方在北京合办了一个中美计算机科学峰会。来自美国排名领先的计算机系(院)的主任、特邀资深专家和中国几十位排名领先的计算机系(院)的主任参加了论坛。大家一起深入地探讨了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教学和研究中共同关心的重要课题。代表团还访问了北京、南京、上海、苏州和西安的多所高校和研究中心。一份详尽的总结报告已完成。进一步讨论修改后,会将其送交美国国家基金会及美国国会。

    优秀的大学教育和基础研究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者:十多天国内各所名校的访问,高峰论坛中的相互讨论,中、美大学教育方式及研究体制的对比,您认为一个好的大学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张晓东:我认为一个好的大学,高质量的本科教育应该首当其冲,它是基础,是衡量一个大学水平的基本标准;其次,一所成功的大学还得有能力解决国防、科技和国民经济的一些关键问题,另外,它要建立和保持很强的研究环境并不断创造出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这些都是大学建设的关键所在。

    记者:本科教育对任何大学来说都是必要的。您提出“一流大学要建立和保持很强的研究环境并不断创造出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我们知道大学重在教育,为什么还要把研究工作做强、做好呢,它的意义何在?

    张晓东:一个大学不是专门的研究机构,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一流的人才。但一流的研究对人才培养目标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首先,学生们可以在有研究氛围的环境中及时得到创新的训练;其次,教授们可以将最新的研究成果经常介绍到课堂上,从而启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敢于超越前人的思维方法;再次,由于研究所带来的知识创新,大学可以不断增加自己的知名度,提高自己的实力;最后,一个有优秀研究环境,丰硕研究成果和一流人才的高等学府可以广泛地获取国家和企业的研究经费,更有利于促进大学发展。

    科学研究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推动科技进步

    记者:您谈了良好的研究环境及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在一流大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还请您谈谈什么是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怎么看出一项成果是有影响的呢?

    张晓东:一般来说,科学研究有成果和结果之分,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科研结果是由以下几种形式来表现的:

    1)在高质量的会议和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2)开发出计算机软件和实验系统;

    3)应邀作学术报告;

    4)申请并获得技术专利;

    5)获得研究奖励等。

    这里强调一点,获取研究经费和所带的研究生数目并不是研究的一部分,它们是研究的“输入”或研究的“燃料”;拿多少经费和带多少研究生可以作为研究规模的一个参数,但不应该是研究结果的表现。发现有意义的问题,并解决这一问题,使其成为一项有影响力的研究结果,称其为研究成果。其衡量的标准在于研究的“输出”,即能否对问题的本质有新的认识,并提出突破性的解决方法,并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举个例子:我们知道,当计算机打开多个窗口进行作业时,经常造成系统运行突然变慢甚至死机现象。对此,大部分操作系统所采用的方法是自动终止或由用户终止其中几个作业。这种方法使得计算机系统很不稳定,也使用户作业受到严重损害,这也是操作系统内存管理的一个理论问题。我和我的研究小组首先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发现长期以来人们不能推出有效方法的原因是没有找到引发问题的源头。发现了问题的根源后,我们提出了一个简易而有效的作业调度算法,并在理论上和实验中证明了它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它将内存地址空间的无序竞争转化为有序和合理的竞争,从而大大提高内存空间的使用效率,并且避免了运行变慢及死机现象。这个研究成果发表不久,就被2004最新版本的Linux操作系统采用。目前在世界各地运行的成千上万台的各种装备Linux计算机系统上.我们的“标记—调度”算法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我们做研究要尽量找有意义同时又是基础性很强的问题,这样研究成果既可以构建新的基础理论,又可以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记者:研究的质量、水平以及影响又当如何评定呢?

    张晓东:以下方面应当是在计算机领域里,对研究结果的意义和重要性评定的主要依据。

    首先是论文的引用率,特别是在高质量会议和期刊上的引用率。引用越高,说明论文越被同行认可和重视,而且可以启发同行对同样的问题作更深入的思考和进一步的研究。

    其次是广泛被使用的软件和实验系统。它的影响和意义在于帮助同行构建一个共享的实验平台,促进更大范围的科技创新。

    再次,研究成果的技术转化,这是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或提高生产力的直接表现。

    第四,有用的专利,被企业购买的专利可以直接影响技术更新和产品换代。

    第五,如果一篇论文对本学科的发展产生有意义的影响,甚至引领新的研究方向,那么这个论文具有前瞻性,并开阔了同行们考虑问题的视野。

    总之,关键是论文的质量和它的影响,而不是论文的数量。国内目前学术界做研究有为写论文而驱动的现象,片面追求在SCI、EI等刊物上的文章数量,这也是我们科研管理机制上应该及时改进的一个问题。拥有多少科研经费只是研究的准备工作,这些并不能代表研究成果。研究成果的鉴定也不应当由SCI和EI论文的数量来作为依据,而是要由每一篇论文的创新点及其影响力来判断。我们做科学研究的原动力应该是对学科的进展作出贡献,最终达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目的。

    记者:SCI和EI作为国际众多学术期刊的索引,为什么不适合于做我们评定研究水平的参照系呢?

    张晓东:SCI和EI是出版商对各个学科的期刊和会议论文集的一个有选择的汇总,并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论文的质量和水平。论文的质量只能由本学科的同行和专家来评定。SCI所给出的影响因子是与该学科参与研究的人数成正比的。比如,生物科学领域拥有庞大的研究队伍,其刊物的影响因子就会很高,相比之下,在计算机的一些很重要的研究领域,比如系统和组织结构,研究人数相对较少,但它的研究成果都会直接影响使用信息技术的各行各业。可是由于使用计算机的人并不引用这些论文,所以其影响因子也相对比其它自然科学领域的期刊小的多。

    国家的富强离不开科技创新和有效的管理机制

    “整个国家的发展包括计算机研究的发展都非常之快,想预测和了解未来的世界,必须要了解中国。这次对中国各高校的访问不仅促进了美国与中国计算机科学家们的交流,还必将带动美国与中国之间的合作研究和创新交流。”张晓东教授对中美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未来合作充满了信心!

    多年旅居和工作在美国的张晓东教授,每年都多次回国进行科研交流和合作,他有着与祖国不解的情结。少年时代的张晓东与父母一同下放到湖北沙洋农场,在那里他亲身体验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艰苦生活,感受到了一个劳动者的自豪,同时也萌发了他对学习的强烈渴望。70年代中期,在北京上中学的他,为了帮助几位交不起5元学杂费的同学,利用假期组织部分同学到西单大街看管自行车并修缮存车棚。给予他们每天每人辛苦劳动的报酬是5角钱。1978年上大学前,张晓东是一家小工厂的临时工,每天都干着繁重的体力活。落后生产力下的生存环境给予了张晓东不可多得的磨砺,以后他又到美国留学和工作,这些经历都使他深刻地认识到生产力的发达程度是一个国家富强的基础。科技进步是提高生产力最根本的动力之源,而有效的科研管理机制又是推动和保护科技进步的重要环节。他坚信中国人会凭着自己的勤劳和聪明,不断地提高科研创新的能力和效率,会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赶上西方发达国家自工业革命近三百年来不断提高的科技进步水平。到那时,毛主席所期盼的:“中国要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就可以实现了。

(出处:《科学中国人》2006年第九期)

[推荐给朋友] [关闭窗口]
读者评议: 目前没有用户参与评价
昵 称:
Email:
分 值: 100分85分70分55分
40分25分10分0分

评议

(注:“”为必填内容。)
请您注意: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网络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发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发表的言论,我们有权在网站内引用或转载。
  ·参与发言,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特别推荐
 热点TOP10
 相关文章
申请链接 | | 社区论坛 | | 在线投稿 | | 网站广告 | | 请您留言 | | 邮箱登陆 | | 咨询与回复
版权所有©科学中国网
Copyright 2005 -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主管:中国策划研究院 主办:科学中国网网络事业部
地址:南昌市省政府大院南一路4号 邮编:330046
mailto:sjzg5312@vip.163.com